原來一直都忘了寫這個,肥叔叔在大半年前把2020年秋用五百內買到的那台蝸牛星際A款NAS升級了!而且在Rock Pi X摸熟了後,把原先的barebone系統提升成了Proxmox VE伺服器,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
一週年改裝作戰,蝸牛A plus!
早在2022年夏天,筆者就著手研究蝸牛A的新玩法。
當時肥宅家的蝸牛A基本沒怎麼動過,簡單試過OMV和「黑群暉」Xpenology DSM6.2.3後也只是半閒置,偶然開下機。
宅家工作期間主要在玩Rock Pi X和m6,也因為仍是主力的DS414j?面3×6TB紅碟RAID5陣老化要更新,所以沒有特別去搞什麼名堂。
只是,把三隻有兩隻已半殘的6T換掉了,也「順道」把DS414j更新成DSM7……結果,DS414j就變得奇慢,慘不忍睹。
於是把蝸牛解封,裝了個「黑」的DSM6.2.3,先把日常的工作都先轉到蝸牛上面。花了兩千幾更新了硬碟的414反而變了一大台4碟跑RAID5,但不是7×24的半熱備份。
Barebone地用了好幾個月的另一邊廂,筆者又在用單板機玩Proxmox VE,效果不錯,同時也試了在PVE上面裝了黑的DSM。
把要研究的實用部份都玩明白了,就開始籌備蝸牛VE作戰:在蝸牛星際A上跑Proxmox VE再帶上N個VM來當主力7×24騾馬機!
在6/64的單板機上觀察了在PVE下跑Debian的LXC和VM的DSM時的資源,加上打開機箱研究了一下升級的可能,結論就是把mSATA的SSD從16G換成64G的就好!
原本有想過把RAM都一併換掉的,升級到J1900可支援最高的8G,只是物理上不把整台蝸牛A拆開就不可能,果斷放棄。
過氣的mSATA規格SSD,當然是在淘寶找,另外也買了一個電動螺絲批的短十字批頭,這樣就不用把蝸牛A解體也能扭mSATA的固定螺絲!
當時花了三十多人仔買來了mSATA的64G固態和批頭,連集運平均除開五十幾港紙,一餐老麥就升級成蝸牛星際A plus!
蝸牛星際A plus的裝機和儲存安排
換上的64G新SSD是作為開機碟用,裝了Proxmox VE 7.2版,也動了點手腳減少耗損。
夠大的SSD也作為其他VM和LXC的儲存設備,比單板機的eMMC爽得多了。
作為主力下載機和家用雲硬碟,總得有大儲存。但筆者又不想花錢,於是在家裡深處挖了…不止一下,找出了幾個陳年硬碟,去把四個3.5寸的bay位塞滿!
- SATA2,2TB,7200轉:不記得以前在哪台主機拆下來的。
- SATA3,2TB,7200轉:好像是以前當Mac Time Machine的硬碟盒用的。
- SATA3,2TB,5900轉WD紅:從舊DS210j上退下來的。
- SATA3,6TB,5900轉WD紅:最後一隻在原DS414j上未死的6TB死剩種(?!)。
得承認這個排場是有點壯觀,最年輕的一隻也上小學了,而且規格各自各精彩。
思考了良久,安排如下ㄧㄧ
把兩隻7200轉的2T組成RAID1鏡像,用於下載和會定期進一步備份的儲存,同時也弄了個Shared Folder給上層的Proxmox VE用。
理由是,這兩隻硬碟在速度規格上最接近,年齢也最老,單獨運行風險高,倒不如RAID來當「粗用」的下載碟。
另一隻轉速慢的NAS用2TB紅碟就獨自作為Synology Drive的專用雲端硬碟,因為Synology Drive在其他設備上都有一個最新的副本。
舊NAS死剩的6TB紅也是獨自一個Storage Pool,用來放置RAID1 pool下載的東西、Synology Moments的照片,Cloud Sync從Google Drive,Dropbox,Box,和百度網盤的多重同步用儲存。
整個設置重點是Redundancy!因為不知道那個部份在某天會突然瓜柴死掉!
今次寫得有點多,下篇才具體講講在PVE上怎樣設置!
蝸牛星際A款原型
先前也寫過,不過這次也簡單講下。(這大段原是前面的,不過看篇幅太長調了位置)
「原廠」的蝸牛星際是在大陸中原地區省份的一宗「挖礦」騙局的產物,把出廠可能一兩千的新機用十倍以上價錢賣給想一朝發財的人再金字塔式推銷找下線之類騙局。伺服器本身卻真是一台正常可以運作的小型伺服器,只是不能挖什麼礦。
蝸牛星際主要可以用外殼(機箱)和機後底板的接口來分成四大型號,一般以ABCD來分辨,筆者的就是體積最小的A款。
四款原版蝸牛基本上都用了國產不知名工廠代工的工控機底板,內嵌低耗能的Intel四核心的Celeron賽揚J1900處理器,速度是1.99Ghz,在2013年推出。因為設計上是低耗能,所以底板上的CPU沒有主動降溫的風扇,只靠散熱片和機箱的主風扇散熱,然而24×7用了至今近兩年,也好像還OK。
原A款底板上有6個硬碟接口,分別是第一組由CPU自己管理的SATA2界面,其中一個是正常接口,一個是可以mSATA固態硬碟SSD的接口位置,可裝一塊標準大小的SSD;另一組則是另設晶片管理的SATA3接口四個,由機箱的排線連到硬碟艙的背板上。
通常「原廠」的蝸牛主機都有一塊小小廠的16G大小SSD,板上的唯一RAM槽也有一條4G,說不出名字品牌的SO-DIMM記憶體,所以當要作為網絡儲存設備NAS,自己弄個「家用雲」的話,簡單跑個像OpenMediaVault 或者是用科學方法原生安裝黑化的Xpenology也是OK的——後者更是在淘寶買到的蝸牛出貨的基本設置。
當時買真心不貴,現在在淘寶、拼多多或閒魚上還有「新」貨,但現(2023年8月)已「升值」到四百多人仔了。某程度上還是抵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