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沒更新好幾個月。
不過反正這blog不是(或不能)賺到甚麼錢、所以也沒所謂了。
話說,肥叔叔在2025年第一季就飛了三次,一直以來,筆者出埠都會帶電腦,在Macbok Air面世後,基本上十三吋的都是標配。
最近的幾次,以前一直不覺得甚麼,但可能是人老了,那台電腦加上充電和其他裝備,好像真有點重,但有些時候又真的用正常電腦比用電話方便。
我說正常,因為間中用、用了好幾年ChromeBook的我,會把裝了ChomeOS的電腦,分類為不正常…Form factor一流,ChromeOS的實用性…七流…
於是,某天,靈機一觸:
這幾年不是推出了不少那些跑「低階」CPU的mini pc嗎?像幾年前就買了一台N5105的m6,裝Windows的平日上網看劇用的也不錯,應該有類似的東西?
…當然有,只是平時不去找而已。
比較了好幾款,大小由7吋到10吋,CPU有J系的Celeron和最近兩年改名後的新N系,結果選了這個──內地OEM電腦廠商智緯Zwide的8吋,螢幕可以360反轉成平板模式的NA08H。
八吋全反超迷你Laptop
簡單配置是…
Intel的N150處理器,四核最高速3.6GHz,閒置時大約降至800Mhz;RAM焊死板上,12GB;主儲存的SSD可以自行升級,但筆者懶得另外買,下單時順便選了256GB容量,其標準是2242尺吋M.2,SATA介面的NGFF,有一丁點慢。
外接介面有USB 3.1的Type A,左右各一;機身左側有機上唯一的Type-C USB,這個one-and-the-only同時具有電源、Video out和Data功能;Type-C側是Mini HDMI,隨機沒有轉接,要接到正常HDMI得自行課金,連同本身的8吋,如果對應的Docking(擴展塢)支援的話,實測是可以同時輸出兩個1080p的外置螢幕;Type C口側邊是「傳統」的USB A接口,3.1標準,USB儲存和鼠鍵之類。
右側,從後到前企別是3.5吋音頻接口、另一個Type-A的USB 3.1口和「彈出彈入」式的Micro SD卡插卡口。
機身大小是20×13×2 cm,機重只有650克左右,基本上就是Macbook Air的一半。
Webcam、麥克風和立體聲揚聲器之類基本齊備。鍵盤右上角有指模掃描器,「理論上」可以用指紋解鎖…為甚麼是理論?這個後面再談。
因為可以「變身」成平板,機上的8吋螢幕備有觸控功能,用上手還順滑。螢幕反起來變成平板後,鍵盤會自動停用,基本不會被出現「誤擊」的問題。螢幕解析度是1920×1200,以8吋的電腦來說相當不錯。
如果不想用觸控的話,鍵盤上設有一個筆者稱之為光學逆鼠的東西,可以理解成把正常的光學滑鼠的那個感光元件反轉,直接用手指摸著來操作滑鼠標,配合分成左右兩邊的Spacebar空白鍵下方的左右鼠鍵使用。
實際用起來呢?
先說說硬件用了好幾天,N150雖然是「低配」的CPU,其實一般上上網、看看片,甚至為影片轉碼都不錯效能。買個好一點的Type C的Docking比較好,淘到拼到太便宜的雖然能輸出1080p甚至1440p加鼠鍵輸入,但充不了電。
8吋真小,真的太小,連設定的界面也不能全部顯示,可能是Windows 11的極限了。Windows推薦的應用解析度是1920×1200再放大200%,效果不錯,但不嫌有點小的話,放大150%也勉強可以。如果筆者後生十年八載,125%也應該無問題…
作為一部可以「獨立運作」的筆記簿型電腦,NA08H的這個光學逆鼠老實評論是──可用,但不好用。
指指點點還好,在螢幕滑上滑落的話,還是要依賴螢幕觸控。不過,筆者用過的非Mac筆電的Touchpad也就那樣,所以也沒甚麼投訴矣。
對筆者來說,最大的槽點,其實是鍵盤的排列。
筆者正職公司發配的是HP的13吋。HP用了四年多,至今還末(也可能永遠不會)習慣,而HP和「正常」沒Numpad鍵盤的配置比較,區別就只是右側多了舊魚──多了一行直排Home、End甚麼的功能鍵,總之就是不就手。
但在空間本身就不足的Zwide上面,這個鍵盤配置簡直是…一言難盡。
主要QWERTY的字母,正常排列,問題不大,手感也過得去。但是各種標點就四處跑,更地獄者,是筆者用了二十幾年的那個某港產輸入法,是要用到整個鍵盤的非功能鍵,所以用這東西打字,二十多年來打中文的肌肉記憶幾乎廢了大半,即使是打英文,也因為左上角邊邊Tab和Caps Lock幾個鍵移了位置,所以左側首兩行每行的頭兩個鍵──Q、W、A、S都有60%的錯誤率…
以上是硬件,至於軟件,隨機開盒是已經預裝好的Windows 11 Pro。然而奇奇怪怪的事情就發生了…
下回待續: